从合成纤维、化肥、农药、燃料,到新材料、高分子材料,再到冬奥会上烟花、保暖纤维、环保制冷剂,这些都是化工在进步、科技在进步的标志。
3月11日,中国化工报刊载两会期间对全国政协委员、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首席顾问刘红光的专访。
在专访中,刘红光委员提到我国早在2010年,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,主要基础大宗产品产量长期位居于世界前列。但是,社会上有些人对化工存在一定的误解,甚至谈化色变,一些人甚至将化工跟“有毒”“危险”“不健康”划上了等号。
“化工院校的招生、化工企业的项目落地,都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。有些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、在审批工业项目时,存在对化工项目一刀切的情况。这些现象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。”刘红光委员认为,只有消除误解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看待化工,才能让行业走向一个正向循环的道路。
刘红光委员指出,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加强两部分工作。一方面,需要持续不断从社会上加强对化工行业、化工产业的科学普及,确保传播正确的信息,树立公众对行业的正确认知。另一方面,则需要行业企业积极增强自身实力,做好安全环保和整治提升,并将这些过程和成果与外界进行公开透明的沟通,增强社会对行业产业的信心。
建设绿色化工的评价“快车道”
刘红光委员指出,只有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,才能树立化工行业正面积极的社会形象。近些年,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对低碳环保要求的日益提升,各地拟建投建了不少绿色化工的项目,如生物化工项目等。与传统化工产品相比,这些产品在生产运营中的安全风险较低。但是现行政策将这类绿色化工产品一并纳入化工大类进行项目审批,包括环评、安评、能评等。由于传统化工项目评审流程多、时间长,极大影响了绿色化工产品项目的落地和规模化发展。为此,刘红光委员建议,参照绿色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设计,细化相关规则,为绿色化工项目单独设立项目审批评价体系,为绿色化工产品“松绑”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的背景下,推动化工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,将成为行业产业的核心战略目标。关注盛鼎,了解更多信息!